当前位置:本站首页文章频道生活资讯休闲人生

儒家文化不是宗教

[ 推荐:★★★☆☆┋作者:未知┋来源:网络┋发布:水月一笑天┋发布:2008年12月13日┋阅读:1729次 ]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500年以来,儒家(信奉儒学的人,侧重情怀关怀)、儒学(儒家的学问,侧重理念理想)、儒教(儒家的事业,侧重社会实践)是三位—体的,共同承担与发挥着培养教育个人、引导规范社会、组织调控政治、牵引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责任与功能。古代的中国人从来没肓出现过儒家、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疑问。因为儒家、儒学、儒教的力量—直非常强大,人们很难去选择另外的—种信仰和文化作为替代性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之原,西方人和一部分中国人,提出了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他们认为,儒教没有超越的、主宰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教皇、教士、教堂,等等,因而儒教根本就不是宗教。
    儒教的第—大特色在于儒教是“人文教”。儒教不信仰超越的、主宰的、人格化的神,而是认为人是世界和历史的主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神的手中。因此儒教的根本主张是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或者说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儒教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儒教把自然宇宙称为是“天”,把自然宇宙的秩序和法则称为是“天命”,认为人应该畏‘嗅“天”,服从“天命”。
    儒教的第二大特色在于儒教是“道德教”。人有理性、有智慧,是因为人有道德。古代的中国人称赞孔子时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孔子确立了道德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使道德犹如一盏明灯,照着人世间,使人类脱离了野蛮和蒙昧。一个人如果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善待人世间的一切::就能不仅仅是畏惧“天”,而且会上达上知“天命”,实现自己的道德上的“内在超越”,成为一个“仁者”、“君子”乃至“圣人”。
    儒教的第三大特色在于儒教是“教化教”。儒教最大的理想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仁者”、“君子”乃至“圣人”,而且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崇尚道德的动机和成为“仁者”、“君子”乃至“圣人’的可能,但大多数人的内心常为欲望所遮蔽,因而需要开导和教育。儒教把这种工作称为是‘化成天下”,即“教化天下”。孔子被称为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即中国古代的君主、官员和知识分子,都必须接受儒家的教育和遵从儒家的理念。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儒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整个社会合为一体。个人的生老病死与国家的兴衰存亡,都离不开儒教。
    总之:儒教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儒教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国人常为自己的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感到自豪,同样也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有着伟大的儒教而感到光荣。

    儒学发展不能走宗教化道路
    儒学发展不能走宗教化道路,理由有三:
    第—,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有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儒学是—直是主体,儒学的发展演变—直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主流。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有政治上的支持。在与各种宗教文化的斗争、交流、融合过程中,—直处于多元会通,居中制衡的地位,使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宗教为主的文化形态。
    第二,我们常常说的所谓“儒教”并不是一个宗教,而是先秦儒学在秦汉时期与政治结合和落实到社会过程中发生的部分变异。儒学是儒教的精神资源和思想向导,儒教是儒学的思想落实和精神沉沦;儒学是道、是学,儒教是术、制;儒学是体,儒教是用;儒学是本,儒教是末。总之,儒学的本质是人文理性和伦理道德,儒教是儒学具有宗教性层面的一种物化形态。
    第三,  关于儒学研究,主要在高等学府、研究机关、书斋,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基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儒学要发展,就只能走民间化、世俗化的道路,而不能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定其为国教。    (叶子)

复制此文】【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字体:

 上一篇:中国的佛教
 下一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